這是一本被退稿19次的書,也許是對于自己的作品相當自信,理查德·巴赫堅持到了第20次,這本名叫《海鷗喬納森》的圖書最終順利出版,并且創下了銷售紀錄。如果把這部作品當做一本勵志書來看,它的出版歷程本身就十分勵志。
書里的故事十分簡單,也正因為這份可以隨時拿起隨時放下的簡單,我把這本書放在枕頭下面,在難以入睡的時刻取出來翻閱,即便一口氣讀完它,也不會捱到太晚。
世界上所有的海鷗都把飛翔當做是在大海之上覓食的手段,大家飛翔的方式都別無二致,只有這只叫做喬納森·利文斯頓的海鷗,他視飛翔為畢生所愛,成百上千次苦苦練習低空滑翔。他并不像普通的海鷗一樣雙腳朝下踩入海中,而是雙腳緊貼著身體,向一粒炮彈扎入海水里,留下一道又平又長的水痕。因為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練習飛行而不是覓食上,瘦骨嶙峋的喬納森成了父母與朋友眼中的異類,但他毫不在乎這異樣的眼光,在海天之間不知疲倦地練習飛行技巧,點水、翻跟頭、回旋、俯沖,收起翅膀露出翼尖像獵鷹一樣飛行,最終打破了飛行記錄,留下了鷗族歷史上光輝的一刻。
《海鷗喬納森》是一個生動的寓言故事,不論是語言還是情節都很生動,這可能與作者本身還是一名飛行員有關,除此之外,這還是一本不落俗套的勵志書,盡管多數時候它不會被擺在勵志書籍的展架上。喬納森是一只勵志的海鷗,我在每一個沮喪、迷茫、焦慮的時候都會想起這位長著細長翅膀的家伙。在我看來,他的勵志并不在于通過努力打破了記錄,而是在故事最初便敢于做一只與眾不同的海鷗,在嘲笑與誤解中用不一樣的姿態飛過海面。
這樣的情節容易讓人想起毛姆的《月亮與六便士》,六便士是書中當時英國貨幣的最小單位,月亮是主人翁心中遙不可及的理想,作為妻子眼中“沒有一絲文學修養的小市民”,思特里克蘭德堅持做出了自由又勇敢的抉擇,滿地都是六便士,他卻抬頭看到了月光。毛姆筆下的這個故事是以法國后期印象派畫家保羅·高更為原型展開的,這樣的故事是真實存在的,我們身邊一定也有思特里克蘭德和喬納森這樣的角色。
喬納森的故事我在臺灣電影《練習曲》中也聽過,是一篇臺灣國小六年級的課文,文中的喬納森被作家林海音譯作“岳納珊”,浪漫得像極她寫下《城南舊事》時的手筆,但令我印象更為深刻的是,她將文名改成了《天地一沙鷗》。“名豈文章著,官應老病休,飄飄何所似,天地一沙鷗”,這是杜工部的《旅夜書懷》,水天空闊,江湖路遠,大概也只有這只翱翔在天地之間孤獨的鳥兒,才有俯瞰“星隨平野闊,月涌大江流”的骨力吧。
想起自己上學的時候,頑劣貪玩的我在某次考試失利后突然醒悟過來,開始認真讀書,卻被一干好友嘲諷是在“裝樣子”,這讓我心生不滿,但幽默的數學老師告訴我,好學生就是裝出來的,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你只管去做就好。我十分感激這位老師,也因為他的這句鼓勵,我感覺自己走向了喬納森。是啊,只要是對的事情放手去做吧,因為真理不需要別人的言談來佐證,真理要用自己的雙手去證明,勇敢走出第一步的人,就是英雄。(張遼/文)